接下来三天的大会,会议地址选在了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逸夫科技馆。海大的鱼山校区历史悠久,校园里保留着德国风味的建筑,老舍、梁实秋、沈从文、闻一多等许多著名作家都曾在此执教,可谓是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深厚。
大会第一天的开幕式上,托马斯•科茨首先进行了大会致辞,他有着56年的心理分析经验,在学习心理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国文化,并且发现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最为经常遇到的也正是中国文化,他说,荣格老年时与道教的思想尤为契合,并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引用了老子的话。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荣幸,因为拥有这种文化底蕴可以使你们更好地了解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
默瑞•斯丹在致辞中感谢申教授为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并为大会献上了他带来的礼物——荣格85岁时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代表了荣格尽其一生将东西方智慧进行了整合。
安吉拉·科内莉在致辞中表示通过两天的圆桌会议,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她希望这种交流可以在接下来的三天大会中仍旧得到延续。
接下来是约翰·毕比的大会致辞,他说能在卫礼贤的第二故乡青岛参加这个会议感到非常激动,他首先感谢卫礼贤的翻译,使得《易经》、《道德经》这些具有中国古老智慧的书可以进入德语国家,还要感谢荣格把卫礼贤的智慧带到了美国。《易经》现在已经成为了美国哈佛大学第三热门的专业,排在前两个的是罗马历史和计算机科学。他说:“荣格如果知道我们在开这样的一个大会的话,他一定也很想参加。”
保罗•库勒、贝蒂娜·威尔汉姆、王浩威也依次进行了大会致辞。
在主题演讲环节,默瑞•斯丹首先进行了“荣格《红书》:积极想象,梦,评论”的报告。
接下来,《红书》剧组的几位心理分析师也分别进行了有关红书的主题报告。卢西娜·玛格丽特(Lucienne Marguerat)进行了“荣格《红书》中的艺术”的主题报告,她曾担任计算机专业人员20多年,后来才受训成为正式的荣格心理分析师。戴瑞安·皮克特(Dariane Pictet)在《红书》剧中扮演荣格的灵魂。荣格将“灵魂”定义为个人对待内心真实性的态度,在《红书》中记录了荣格探索其自身灵魂、与其灵魂相遇与对话的历程,戴瑞安的演讲“荣格《红书》中的灵魂”将此过程梳理得更为明晰起来。保罗·布卢舍(Paul Brutsche)演讲的主题是“以荣格绘画为背景的《红书》”,他在剧中扮演荣格,拥有瑞士的口音,演讲时仿佛就是荣格在说话。灯光暗下,屏幕上显示着一幅幅红皮书中的精彩绘画,配以细致的解读:“《红书》中的第一幅画是一个华丽的大写D,正是德文标题‘来者之路’(Der Weg des Kommendden)的首字母……这一题名向我们揭示了《红书》本身就是路,一条体验之路。图中,为了远行的帆船整装待发,它要抵达的不仅仅只是距离苏黎世湖最近的海岸,和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一样,它将发现一个新大陆……”
除了精彩的演讲,《红书》剧组的分析师们还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红书》话剧,这是此话剧在中国大陆的首次表演,不仅有逼真的服装配饰,表演者们还不远万里地带来了许多道具,他们都是资深的荣格心理分析师,并不是专业的话剧演员,凭着对《红书》的热爱,自发地组织编排了这场话剧,然而,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并不是在表演某个角色,而是深深地、深深地进入到他们的角色中,让角色来说话。当天的演出非常的成功,观众们完全被他们的表演所打动,演出结束后,掌声长久不绝。